玉文化 | 从杂玉到福玉的蜕变

      今天,我们也跟着学者们的步伐,重游我国的玉器历史,对玉器的前世今生,全面剖析,品味玉德玉礼,弘扬传统美德。

       据相关资料分析,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,可大致分为六大阶段:美玉、礼玉、德玉、吉玉、民玉、及福玉阶段。

一、美玉阶段

      在最始阶段约8000年前,古人并未把玉和石完全分开,玉仅为石中美者。凡异于一般石材的美石均被当成玉来对待,软玉、蛇纹玉、蜡石、绿松石、煤精等大量出现,可称此阶段的玉石为杂玉。玉器用作人身装饰为主,均为小件,有管、珠、玦、璜、坠等。

二、礼玉阶段

      约5500年前至商末,玉材逐渐被神化,被做成卜筮、祭礼、陪葬的礼器。此时,古人开始分辨软玉,亦即闪石类玉材。无论是红山文化、凌家滩文化,还是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,所见用材已大多是透闪石类的软玉。

三、德玉阶段

      商末至西汉初,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阶段,也是中国古代玉文化的核心内涵形成阶段。由于青铜器的大量出现,玉礼器的主导地位被取代,但依然繁荣,士大夫阶层的出现赋予了玉器“德”的内涵,同时遂使和田玉逐渐成为宫廷用玉。

四、吉玉阶段

       这个阶段的方术文化一度普遍流行,致使西汉不但出现统治者深信可保尸体不腐的玉衣,还出现了一批辟邪趋吉的器物,典型的有刚卯、严卯,司南佩、翁仲、四灵压胜等。从此,玉具有辟邪保吉的功能成为民众共识。

五、民玉阶段

       直到隋唐至元宋时期,玉器不再只有世家大族或官员使用,逐渐走向民间,成为有钱即可拥有、买卖,玉器的功能逐渐生活化、世俗化。

六、福玉阶段

       到了明清时期,玉器的设计及造型主体基本上可以用“有图必有意,有意必吉祥”来总结,“平安无事”、“瓜瓞绵绵”、“多子多福”、”马上封侯”、“五福献寿”等,祈福、祝福的主题成为主流并流传至今。

       以上六个阶段依序发展,各有特点。但最终能让玉文化至今经久不衰的,要数德玉阶段的士大夫阶层对其的影响。从孔子的“君子比德如玉”、“君子无故,玉不去身”,到孟子的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,“浩然正气”成了人格与精神的要求,是自身道德与修养的修炼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。

       玉文化成为了“君子之德,中庸之道”传统文化核心的物化反映,让尊玉爱玉不但不是玩物丧志的表现,反而是修身养性的操守。上到帝王贵胄,下到平民百姓,无不爱好玉石,时至今日,依然如此。

       据现有藏品及相关史料记载,古代玉器以清代最为兴旺,其数量及质量均为中国史上巅峰。而其用材以新疆和田玉居多,翡翠次之。

       而据纪昀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记载,在乾隆初年人们从不认识翡翠为玉,直到乾隆晚期,则“以为珍玩”,且价格远远超出和田玉之上,并取代和田玉成为中国玉石市场的主要品种,期间仅仅过了五六十年而已。由此可见,翡翠不但复杂、神秘,更可谓是一种传奇的玉石。

  • 参考文献:
    [1] 陆建芳. 《中国玉器通史》清代卷,海天出版社,2014.


版权:爱翡翠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爱翡翠网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,结合国家翡翠分级标准及30000+翡翠商贸市场交易数据,为翡翠爱好者及消费者提供翡翠品质鉴别及价值评估工具。

网站:www.ai-feicui.cn

小程序“爱翡翠网.ai”二维码(小程序使用指南

爱翡翠网公众号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