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巧 | 几百元的玻璃种,你心动吗?但行家都不买!
种水对翡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玻璃种、冰种成了翡翠市场的“标准配置”。但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,明明两件翡翠看着种水一样,可价格相差甚远,让你一度怀疑它的真实价值,甚至认为翡翠市场的价格混乱,“水”很深?本文揭秘当中的门道,让你真正看懂翡翠。
众所周知种、水、色、工、瑕,是衡量翡翠价值的五大要素。其中种水至关重要,直接关系到整件翡翠的水润度,甚至可以说是一件翡翠的 “灵魂”所在,种水差的翡翠是没有“灵魂”的。
从肉眼观察的角度,种水好往往表现为翡翠饰品光的穿透能力强,通透性好。种老的翡翠通常透明度高,光的穿透能力强。
按照国家标准(GBT23885-2009翡翠分级标准),根据翡翠(无色)透明度的差异,划分为五个级别,分别是:透明、亚透明、半透明、微透明及不透明。其对应的商贸俗称分别为:玻璃地、冰地、糯化地、冬瓜地和瓷地。
而在成品市场上,玻璃地原料制作的成品被称为玻璃种,冰地原料制作的成品称为冰种,糯化地、冬瓜地和瓷地就被称为糯种与豆种。
根据其形成条件及市场需求,玻璃种价格最高,其次为冰种、糯种,豆种价格最低。那是否玻璃种的就一定很贵呢?豆种就一定很便宜呢?
其实不然,在市场上“玻璃种”也有几千甚至几百元的,豆种也会有几万、几十万甚至更高的价值。我们需要综合其种、水、色、工、瑕各方面因素去整体判断,而并非单单从“种水”一个因素去考核它的价值。
玻璃种原产量很低,加上缅甸许多矿区的封闭,真正达到玻璃种的翡翠越来越少,其市场价值不菲。但市场经验丰富的翠友应该就会遇见过几千甚至几百元的“玻璃种”,这种货色近年来在翡翠市场上非常热门。
那么问题来了,怎么有些玻璃种就可以如此便宜,有些就那么的贵呢?
其实,行家就很清楚这当中的门道,归根到底就是“种、水、色、工、瑕”当中的“工”不同。此处的“工”,不单单是名雕刻师傅与普通雕刻师的工时区别,而是对于整件翡翠的真实种质与其表现种水的差异,即我们行内所说的“调水”与“挖水”。
调水
其实就是利用光影的物理原理达到凸显材质的效果。人们发现把翡翠雕刻成直棱角荧光较弱,而雕刻成弧面荧光更强,显得水头也更好,所以翡翠雕刻以弧面居多,有目的地让更多光线进入翡翠的技巧就是翡翠的调水。
挖水
就是尽可能作薄,将不雕刻的背面打磨成凹下去的阴面(弧面),扩大受光面积,吸收更多光线,牺牲厚度,从而提高透光性和透明度提高,以便翡翠容易出水,常见观音头部的背面、佛的肚子和头部的背面几乎都是挖薄的方法调水。
翡翠的“种”指的是颗粒大小,“水”指的是通透度。“调水”或“挖水”只能改变通透度, 不能改变种。但用肉眼观察, 种水是一体的, 称为表现种水。翡翠成品表现出的“玻璃种”与原材料的玻璃种有一定的区别。
例如:
此为厚度3mm的小佛公,从表面玻璃光泽及通透度,可确定为表现种水是玻璃种的小佛公。但用心观察它周边的光圈,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肚子边缘及头部边缘才起莹光,而且是在强光灯下才起莹光,说明此佛公背面采用了“挖水”工艺,沿着肚子边缘都被挖薄了,使受光面积扩大,透光性变强,可实际种还是原来的种,视觉上种水的整体感觉却变好了。
再来看标准尺寸的玻璃种佛公,它的厚度达到8mm,且观察它的莹光光圈,基本上是对光面才会其莹光,周边尽管也有一定程度地调水,但没有很明显的莹光感,属于比较自然的莹光反应,其表现种水与原材料种水相近。
对于严重调水或挖水的翡翠,许多行家、专业的翡翠收藏家,都不太喜欢。首先其尺寸肯定多为偏小、偏薄类型,用料往往不足,有些尽管用料十足,可把一大部分料子都被挖走了,犹如“挖心”一般,收藏家极为忌讳,故其真实价值也会有所降低。
其次,通过肉眼观察的表现种水,与实际原材料的种水差异,仅仅是视觉上的满足,本质上它依然是按原材料来判断其实际价值,翡翠的种是无法改变的,透明度仅仅作为参考值,并非实际的价值体现。
我们去衡量一块翡翠成品的市场价值时,切记紧遵“种、水、色、工、瑕”五大要素去综合判断,不要拿着2mm、3mm的薄水片或鸡蛋壳一般的深挖水料与正常尺寸、正常雕工的翡翠成品对比价格,几百元的玻璃种实际上也只是和几百的糯种或豆种同出一料而已。
版权:爱翡翠网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爱翡翠网利用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,结合国家翡翠分级标准及30000+翡翠商贸市场交易数据,为翡翠爱好者及消费者提供翡翠品质鉴别及价值评估工具。